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读书笔记

  • A+
所属分类:读书笔记

前几天读了周国平的《妞妞》这本书,我深刻地领悟了作者对女儿深深的爱和面对女儿死亡的悲痛欲绝,读过之后似乎对人生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感触颇多。

《妞妞》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妞妞出生后,成为了父亲的掌上明珠,全家都在为这一小生命的到来而感到欣喜,可是生命是脆弱的,不幸的妞妞却在一个月后被查出患有眼癌。家人们还沉浸在迎接妞妞出生的喜悦里,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却给了他们天大的打击。面对这窘迫的局面,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立即手术,这样能延长生命,但妞妞会变成一个盲人;另一种选择就是不手术,但只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作者忧郁了,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儿如此天真可爱,还有她那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的稚嫩与无谐,他真的不忍心让她的世界失去光明。于是选择了不手术,陪伴妞妞快快乐乐地走完最后一程。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作者亲眼目睹了女儿被步步逼近的死神夺去生命的全过程,送走了与自己朝夕相处一年多的最亲的人。那是一种痛,是初为人父却在转眼间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生命的痛。作者用哲学家的头脑思考生命的价值和真谛,用自己的切肤之痛诉说了对生命的思考!

妞妞是不幸的,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还没来得及享受美丽人间带给她的新奇,就失去了寻找光明的眼睛。她不懂什么叫生,什么叫死,更不懂生命的意义,于是面对病魔缠身,她仍旧天真的笑,肿瘤扩散导致她的眼睛肿痛,可她揉揉便罢,不吵也不闹,依然尽力地睁大眼睛寻找亮光。在周国平的笔下,妞妞不仅是他的心肝宝贝儿,更是他所钦佩和敬畏的生命。如此小的孩子承受着大人都无法忍受的病痛,而且笑对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对所有人来讲都是一个生命的启示。妞妞的一生只有一次生日,比起她,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能算得上是幸运了。妞妞生来招人喜欢,在不会说话的时候就懂得大人们的言行,懂事又听话,而她越是这样,人们越是为她感到惋惜,为她抱怨人生对她的不公。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想,也许妞妞的生命会更有意义。她毕竟在世上活了只有一年多,还没有洞察生命的能力,不知道自己将会很快消失人间,更不懂大人们为何伤心。也许周国平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与其让她延长生命,倒不如让她开开心心走一回,不留下什么留恋和遗憾。妞妞的死对于她自己并不是悲剧,而对于她的亲人却是一个惨痛的悲剧体验,但这总比等长大后为自己的残缺而绝望好吧。从妞妞的身上,我们可能读懂了许多,但我想最重要的就是生命是可贵的,而死亡也并不意味着悲剧,死者的去也许是种解脱,就像妞妞一样,天使般降临,最终又飞回了神圣的天堂,痛苦的折磨是她来世间一回最不应得到的。世界上有无处不在的善良,也到处充满有意和无意的伤害。让觉醒的灵魂无处可藏,让脆弱的生命防不胜防。妞妞,还有她的家人……上苍无法疼爱所有的善良,也无法惩罚所有的伤害,也许只有善待自己呵护自己,生活才不会无奈了结,快乐才会长久的延续!

《妞妞》这本书之所以如此感人,是因为周国平以一个父亲的视角,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在诉说生命的意义。妞妞是他心头的一块肉,相处一年多,他对女儿的爱已经胜过一切。而在妞妞出生之前,这是他意想不到的。人都说母爱是天生的,因为母亲与孩子血脉相连,而父爱,是与孩子相处后才产生的,毕竟与孩子有一层隔膜。周国平也一样,在妞妞降生之前,他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只是不断地被买回家的婴儿用品所惊扰,直到孩子出生那一刻,或许都没有准备好他的爱。可是妞妞的出生是他无法拒绝的生命震撼,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竟想不到自己对孩子产生了如此之深的感情,觉得他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在书中说:“宁可做平庸的父亲,不做杰出的哲学家”。的确,妞妞改变了他对人生的态度,为了女儿他宁愿放弃他的事业,这就是爱的力量!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妞妞,奇迹般地来到这个世界,被父母托在手中,享受天伦之乐。可是周国平作为一个父亲,守着自己注定夭折的孩子,必定有太多的遗憾与无奈,可见他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妞妞走了,短暂的18个月带给周先生的是一生的怀念。他在书中说:“小妞妞,爸爸担心的是你那么弱小无助,从未离开过爸爸妈妈,我们竟让你一个人出远门,你那双还没有学会走阳间的路的小脚丫,竟要独自走那条阴森的冥路了”,这种担忧与牵挂,我想也只有亲人才会发出,妞妞是周先生的血脉,是他生命的延续,当他敞开胸怀将全部的爱倾注于女儿身上,他感到希望不再渺茫,因为妞妞就是他的希望。不幸的降临,酝酿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但即便是这样,也阻隔不了永恒的亲情,因为生命的价值在于爱的交换。妞妞让周国平懂得:“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割断父母对孩子的牵挂,连死亡也不能,这牵挂的线团系在你远逝的小躯体上,穿透生死的壁垒,达于另一个世界。我明知你不复存在,仍然惦记你犹如惦记一个失踪的游子”。但愿这种牵挂能穿越时空飞到妞妞身边,成为永恒!

《妞妞》让我泪流满面,周先生对生命的诉说让我为之震撼,感谢妞妞,感谢周国平,也感谢曾经有过的苦痛与悲伤,让我知道活着的价值,生命的真谛!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读书笔记(二)

怀着虔诚的心,却是草草翻阅——有时候,我发现我不忍心甚至是不敢去读此书。

所以,我没有像以前那样逐字逐句细细研磨,更没有做摘抄,写某一句话的评论。我实在下不了笔。

但是,我想,当我经历更多,心性更加坚韧,我是可以琢磨到底,因为生活就是这书中所言。过日子本身就是在读此书。

然而,我又有些怕,我怕生活的纷乱会使我没有多余的灵性去“活”,我怕到时候我就只会“生”了。

我今天试图想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它会感人至深?难道真的只是体现了人间真情吗?很显然不是这个原因。世上每天都发生那么多的至情之事,为何没有感动我呢?

走在路上,突然有所顿悟:大多数的我们只是去逃避苦难求得解脱,而周国平却是试图去思考苦难以求得解脱。当我自己遇到苦难时,会难过,会伤痛,会流泪,情感强烈,过后呢,也许会回忆触动伤感,也许就麻木了。作者给我的感受不是这样。他也有伤与痛,也有“殇”的回忆,可是,他很想以哲人的眼光去看清这“殇”的本质,去试图在生命在人性上顺求自然,一方面又做不到或者说他根本又有些故意执着于人的本能情感。在这种矛盾下,他给人以一种悲剧的对比美,也更深刻更现实地刻画出人们未曾意识到却实实在在藏于心底的情感,因而大受欢迎吧。

他说,这本书对读者来说是本书,对我来说却是个坟。其实,这本书对每个还有思想还能直视苦难的人儿来说不是坟呢?芸芸众生,那些苦难的记忆都是交由时间处理,让时间剥落一层又一层。而这类人,把苦难的记忆交由自己的灵魂处理,每天抽出来看看。从灵魂里进进出出,多么残酷,能不是坟么?那坟,埋藏了许多,隔绝了许多,却也很许多东西相通……坟里有的,坟外没有,也许有但只有那么几个人知道……

我自己这样写过,时间是个很残酷但又很温馨的名词,它让我们情感淡化的同时也抚平了伤口。换个词语顺序吧,时间是个很温馨但又很残酷的名词,它抚平我们伤口的同时也让我们情感淡化。看完这本书,我突然不想让殇之记忆流逝,我宁愿给自己建个坟,每天看,每天痛。也许我们每天都会快乐,但是这个人能给我的快乐没有了!我不能自己残忍地为了消灭痛苦就故意忘了他给我的快乐!他对我是独一无二的的,即使有替代的身份,能有替代的灵魂吗?

然而,我终究是个浅薄的人,能给予我快乐的人有很多身份,我很快就会被其他的身份给麻痹,进而忘记。据说,人的大脑基因有趋利避害之效,能分泌某些酶去消释让人难过的画面,借此让人保持快乐的状态。一直觉得大脑真好,直到此时,我发现,或许这就是人麻木的先天性因素,这种快乐何尝不就是麻木呢?

我祈祷,来生让我做一条鱼,这样干脆就让我不会记起,那样就不会残忍地经历从想起到忘记了。人的生命中,我曾经以为最大的痛莫过于各种灾难导致人性的割裂,而现在我想说,最大的痛莫过于人性割裂后渐渐没有了痛!因为那是对生命的忽视啊!虽然可能是不存在的生命。

作者最后说,他又有一个女儿,但是妞妞始终是独立的,这个健康活泼女儿甚是无权代替已经成了永恒的妞妞。——这才是我们作为“人”该有的态度吧。不管现在境况比曾经好多少倍,想起旧人仍为之笑为之哭。

苦难有个特性,它总是与我们不期而遇。有时候,我们会抱怨祸从天降。可是,如果说苦难是注定的,我们是更愿意提早知道它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等候我们还是宁可不期而遇?我想,更多的人在最后会选择不期而遇吧。人的心真的很小,很轻,承受不起太多折腾。本来要承受苦难本身就很难得了,难道还要我们的心去承受因等候苦难所带来的压力吗?我们有这本事吗?

佛教八苦曰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僧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八苦,若让我们提早知道,哪一样是我们敢于等待的呢?若我们有选择的余地,我们会选择谁呢?想来这时候选择本事就是一种苦难!苦难让我们没有选择、与我们不期而遇真是天大的幸事!

八苦之中,最沉重的大概是爱别离苦吧。生苦只有一次,老苦没有感觉,死苦更短,病苦是一个阶段的,怨僧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是自己的事,也还能忍受。而那爱别离苦在我们一生中陪伴最久,牵扯的人最多,我们会看着祖辈和父辈亲人的逝去,再想着要告别子孙辈,从小到大,亲戚的聚聚散散,朋友的分分合合,每一次都感觉很心痛,每一次都如同丢了魂魄,每一次都魂牵梦萦地吃不好睡不好。一生中,这种场面要经历多少回才罢休呢?

然而,八苦之中最能忍受的大概也是爱别离苦吧。分别的次数多了,我们会习惯于这种安排,会接受这个事实,会找借口找安慰,于是乎,我们愈来愈坚强。最后,爱别离都已经不是苦了。

想想看,我们一辈子经历了多少次爱别离的痛楚!如果出生前上天就告诉我们具体的场合,我们会敢于来到这个世上吗?我是不敢的。不完整的爱啊,还要那么多伤去弥补,叫我如何承担?我有多少时间去别离呢?我又有多少时间去感受爱呢?宁可不期而遇然后去别离去等待,不去想那么多,只是抓住那些情感的片段,然后为之笑为之哭,管他下次在何时再经受爱别离之苦呢?

我也知道,我是还没有经历苦难的,现在的所思所想只不过是文人的笔下之见罢了。一旦真正面临潮起潮落,我将会怎么应对,或生或死,或悲伤或平静,我现在是无法预料的。

一个不懂得苦难的人去谈苦难,只是空话,很苍白,很不能让人信服。我说苦难太坏、我不要它,哲人们会笑,这人太幼稚;我说苦难能磨练人、我需要它,哲人们还是会笑,这人太天真。经历过,在心中形成真切的感受,才有资格对此评论。——我是没有资格去评论这本书和评论苦难的。

也许有一天,我回过头来看自己曾经大放厥词,甚至会嗤之以鼻。那时的人啊,怎么如此漂浮呢,始终是沉不住气啊,说的话空空洞洞,现在尝到苦果了吧!然而,倘若没有年少的大放厥词,说不定这颗心早就飘到更远的地方去了,现在都已无法找到。不关注内心,内心怎么会关注我呢?

我曾告诉自己,有很多话不是写给现在的我看的,而是写给未来的我看的。如果某一天遇到承受不住的痛,翻出孩提时用纯净心灵写的话语,重新获取一种新生的力量,借此抛开早已被层层束缚的肉身,以求得精神的解脱。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读书笔记(三)

相比较周国平的其他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充满了一种来自亲情的感动和温暖。书里,一个父亲用爱与深情记录着他在世间存活了十八个月的、身患癌症的女儿的点点滴滴,包括她的一颦一笑,她的一喜一怒,她超乎寻常的聪慧,她面对病症的无知无畏,她原先散发着奶香的温热的饱满丰盈的小身体,她最后被病痛折磨的可怜巴巴黯淡无光的小模样,她留给人间的欢乐,她带往天堂的病痛……同时,书中真实地记述了拥有这样一个可爱却注定会夭折的孩子的父母要承担的凄苦、无奈、迟疑、委屈、愤怒、哀痛和绝望。而身为哲学家的周国平,书中自然而然加注了在那个特定期间,他对生命对生死对人性的慎思。然而,任何哲学、宗教、信仰都无法拯救苦难,只能活在当下。当时的周国平,只要做一个平庸的父亲,而不是什么杰出的哲学家。他的理由很简单:“我爱我的女儿胜于爱一切哲学。没有一种哲学能像这个娇嫩的小生命那么使我爱入肺腑。只要我的女儿能活,就让随便什么哲学死去好了。”

最后,妞妞无可避免地离开了世间。而她的父母,在共同经历这样巨大的丧女之痛后,各自走向自己未来的生命轨迹。在这本书新版时,周国平已经再次拥有了一个像妞妞一样可爱聪慧健康的女儿,这不是对他曾经丧女的补偿,他坦承:“妞妞依然是不可替代的,而我现在的女儿不能、不应该、并且我也无权要她成为一个替代。”“新生命的到来是我生活中的一个独立事件,与我过去的经历没有任何因果联系。”在他重享做父亲的天伦之乐时,他依然在心中最深处为妞妞叹息。

探询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在美国,它被称为中国医学人文学的重要作品,如果它能推动人类反省今日医学的非人道状况,自然是好事,但这绝非作者本初的意思。它仅仅是一个父亲对已逝女儿的承诺与怀念——写一本妞妞的书,为了忘却的纪念,用文字守住妞妞生前带来的快乐,也用文字抚慰妞妞离去的哀思,从而获得平静。

在我的想象里,周国平是个孤独的人。他说过:“如果你渴望爱,你必将孤独。”然而,他依然选择爱,爱这个热烘烘的人间,爱这世间的人和事。他的智慧不同于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把爱当作痛苦的根源而加以弃绝,扼杀生命的意志,他的智慧是把痛苦当作爱的必然结果加以接受,化为生命的财富。”他的爱不理睬佛的指导。在《妞妞》一书中,我进而发现周国平是一个体恤的人。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他的朋友对他的不幸小心翼翼地回避着。周国平感受到了朋友的体贴与窘迫。有一天,他把他们请到家里。“什么也不用说,或者随便说些什么。”他微笑着对他的朋友说。他们沉默了一会儿,渐渐活跃起来,说着平时关心的种种话题。朋友走后,周国平感到一阵轻松。他终于把朋友在沉默中分担的不幸全部归为己有了。能觉察并做到这些,不仅仅需要从容的胸襟,还要温和的天性。因此,周国平的哲学,有着人间的温度。

图片引用自网络